校院地協同助力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正在改變成都“創新驅動”的定義,也在改變著科技創新從成果、到產品、再到產業的整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攪動起科技人員、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活力,希望最終促成產業的活力,乃至整個城市的活力
  4月中旬的一個下午,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寧和成都市副市長苟正禮進行了3個小時的長談。談話的主題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政府到底該如何“出手”?
  高校科技成果(技術)→產品→市場,3個環節中,越往前越具有公共性和基礎性,越往後越具有市場性和公司性。從成果向產品轉化環節最薄弱,也最重要。這個環節更靠前,具有公共性和基礎性,政府應該“出手”。
  觀念的創新正在不斷改變成都科技項目的形成方式、財政科技投入模式和政府的創新服務方式,也在潤物無聲地改變成都在西部乃至全國“創新版圖”上的位置。
  如何釋放在蓉高校院所的科技紅利和人才紅利,是成都正在謀劃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工作。其核心要義,是要立足成都自身稟賦,以科學的發展理念走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之路。
  為“企業成長”
  營造創新生態環境
  對於以市場化規則生存的科技園來說,要孵化企業,必須先養活自己。保證這條產業鏈正常運轉的前提,必須有足夠的孵化條件,包括場地和資金,而要完全靠高校投入,顯然不現實。西南交大科技園則把目光投向了地方政府。“3年前,雙流縣政府到我們這裡來招商引資,但我們說,應該你們拿出誠意,到我們這‘引智’。”康凱寧說服政府的理論是,“為了十年後不後悔,現在就得‘下彩禮’,在研發階段完成後,就給錢,認養科技成果的‘童養媳’,將來長大了以後,肯定是你們家的,跑不了。”
  這一理論設想目前已經落地。西南交大科技園目前和雙流縣合作成立了產業技術研究院,學校出資1000萬元現金和價值3500萬元的知識產權,雙流縣政府則提供341畝工業用地、60畝科研用地和1.4億元資金。
  “政府最應該著力的就是做環境。”成都市科技局局長唐華認為,當前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關鍵。創新要素向哪裡集聚,哪裡就可能成為新的產業和經濟制高點。科技部門工作的著力點,就是大量鼓勵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產業化基地,依托孵化載體快速營造局部優良創新生態小環境。同時重點幫助解決科技企業投融資問題,建立金融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投向創新創業。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經脈
  如果說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那麼如何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則是系統的經脈,如何能真正打通經脈,對創新效果至關重要。
  有10多年創業歷程的四川川大智勝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在這方面探索走出了一條產學研金深度融合之路。
  公司的前身是四川大學游志勝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現在發展成為空中交通和地面交通管理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軟件和設備供應商。公司依托四川大學“視覺合成圖形圖像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國家空管自動化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和高層次的科研團隊,保持了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了多項國家軍民航空管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
  除了人和觀念的因素,更多的體制障礙來自於現有的科技成果產權制度。
  西南交大科技園早在3年前就開始“吃螃蟹”:對於體制內教授的發明進行轉化的時候,職務發明專利權,由發明團隊和學校共享,各占50%的知識產權。
  產生的收益,按以前的政策是獎勵權,現在則變成財產權。西南交大材料學院黃楠教授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帶領的團隊用20年時間研究出心臟血管支架的一系列成果和專利,在分享“財產權”這一新政下,科技園聘請第三方進行了評估,價值1500萬元的知識產權,由學校和團隊分享。
  近期,成都也即將效仿國內其他大城市,出台相關政策,旨在鼓勵高等學校開展科技成果處置權的改革和收益分配改革,要賦予高等學校自主處置權。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從今年起,成都市擬每年拿出10億元財政資金推動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六大工程”,涵蓋企業能力、產業升級、區域創新、校地協同、科技人才、創新環境等6個方面。
  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在這方面,成都進行了大膽探索,由科技管理部門組織市場主體先研究產業,編製產業技術路線圖。
  根據技術路線圖的研究成果,可以清晰瞭解成都在某個領域的比較優勢,和未來市場的發展方向。再依托成都的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資源,來做產業集群的重大專項,搞重大科技攻關。通過實施重大專項,積極整合民間資本投入,形成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重大產業化項目。最終要實現的是產業價值鏈的提升和產業鏈上技術缺失環節的完善。
  以移動互聯網產業為例,這是成都首批制定了產業技術路線圖的產業。在其指引下,成都手游產業快速發展,已聚集600多家以游戲為主的移動互聯網企業團隊和近3萬人的游戲開發團隊。在上述思路下,去年底,首先是市科技局啟動了網絡空間安全協同創新重大項目,由三十所牽頭,聯合六家本土上下游企業實施“基於自主可控安全芯片組的新一代信息系統核心設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總投資7500萬元,成都市級財政科技經費投入1000萬元。之後,該項目升級為國家重大專項,並聯合了更多企業參與,總投資近30億元,其中國家財政部直撥資金11億元。目前,依托該項目,三十所的上級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已考慮在成都建設國家示範網絡信息安全產業園,總投資預計近50億元。
  一個產業技術路線圖,改變的不僅僅是科技管理部門的工作方式,還在為更多的單位和市場主體服務。投資服務局拿到路線圖,可以作為招商引資的導航圖。經信委拿到圖,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指引。發改委拿到圖,在做整體產業宏觀佈局的時候,很容易知道成都的比較優勢。而企業拿到圖更是如獲至寶,因為這張圖對他們而言,就是競爭性情報。“現在正處在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過渡期,不是往哪裡投的錢多,哪裡就能發展起來,而是哪裡聚集的創新要素多,哪裡才能發展起來。”
  (原載5月16日《中國新聞周刊》,有刪節)  (原標題:創新驅動的“成都路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wwfouaxn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